- 崔增辉;
毛泽东青年观亦即毛泽东的青年思想,它萌芽于毛泽东青年求学时期,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它以正确认识青年、科学把握青年、教育引导青年为主要内涵。通过对毛泽东青年观形成发展过程的纵向梳理和主要内涵的横向探析,提炼出毛泽东青年观的三个核心特质,即革命性、实践性和辩证统一性。新时代,继承和弘扬毛泽东青年观的核心特质,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政治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更好地开展青年工作并促使青年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020年06期 v.33;No.140 5-1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付荣;董艾辉;
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农村青年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农村青年有信仰不迷惘、有担当不负使命,国家就有力量,乡村振兴就有前途。本课题组通过面对面交流、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到当代农村青年信仰现状表现为主流信仰与支流信念共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具体表现为:既有信仰明确积极向上的求实青年,也有信仰迷茫得过且过的佛系青年;既有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正能量青年,也有信仰扭曲涉黑渉恶的不良青年;既有诚实劳动扎根农村的奋斗青年,也有浑浑噩噩混迹江湖的贫困青年;既有胸怀大局乐于奉献的大爱青年,也有矮小格局自私自利的利己青年。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多元环境的无情冲击、网络环境的无限诱惑、农村信仰教育体系的严重缺乏以及农村青年被"边缘化"的生存压力等。
2020年06期 v.33;No.140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葛续华;王海燕;
生态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耦合性,生态观所体现的系统整体、开放有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具有的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与发展性特点相契合,思想政治教育内蕴生态特质、生态要求与生态价值。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需要,也是化解思政教育现实困境的现实诉求。此外,以学生社会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内在驱力,社会政策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生态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外生性动力,为高职院校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提供了现实可能。
2020年06期 v.33;No.140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 俞佳佳;李乐;
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抓好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也需要从社会实践中不断汲取养分。以青年突击队为榜样作为培养时代新人的新方案、新思路,具有启发性引导、实践性锤炼、标杆性示范等特殊机理与优势,且蕴含着砥砺前行、埋头苦干、舍我其谁等精神内涵和思想理念,足以成为涵养时代新人的优质资源。以青年突击队为榜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助力时代新人的培养与教化,既需要国家政策率先引领方向,也需要社会构建长效机制、学校发挥主体力量,从而形成全方位、多角度共育新人的良好局面。
2020年06期 v.33;No.140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刘宏芳;王利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关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与积极践行,其中包含着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革命文化源自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中国革命斗争历程中,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漫长革命岁月和历史实践中探索、累积并最终锻造而成的独特文化形态和精神财富。将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笃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进而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夯实文化基底。本文在文化自信视域下,从多个维度探讨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其路径策略。
2020年06期 v.33;No.140 28-3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张志坚;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国家安全教育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将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成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进而汇聚起维护国家安全的强大合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新时代强化国家安全教育,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遵循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目标要求,坚持绵绵用力的韧劲、保持久久为功的恒心。具体而言,可从课堂浸润、实践联动、媒体协同等方面着力,切实提高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2020年06期 v.33;No.140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周利君;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及教师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新领域。立足未来小学全科教育发展需求,培养具备较强思维能力的小学全科教师急需积极探索与实践。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以核心素养为视域,采用APAR模式组织开展综合型任务,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以单元教学主题"教育"的任务——"教育改革憧憬论坛"为例,通过"论坛前—论坛中—论坛后"三个阶段和"意识唤醒、输入-分析-总结、实践应用和反思提升"四个环节,组织完成对论坛所需背景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思维技能的"认识—理解—应用—质疑—反思"过程。采用质性数据分析发现论坛任务有效融合语言技能和思维技能训练,学生参与认同度高;学生问题意识强,批判性思维训练落地;任务后反思指导性强,校内校外合作引领质量高。论坛是服务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发展的有益实践,为全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020年06期 v.33;No.140 38-4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 ] - 汪晨;俞睿玮;
幼儿公平分配行为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幼儿合作和分享行为发展的基础。社会权力认知是幼儿社会认知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90名3-6岁的幼儿作为被试,探讨社会权力认知情境下其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幼儿在社会权力认知情境下的公平分配行为出现了年龄上的差异:小班幼儿倾向于不公平分配且更偏好支配者,符合匹配假设;中班幼儿的不公平分配偏好没有显著差异;大班幼儿倾向于不公平分配且偏好受支配者,以平衡社会支配性所带来的不公平感,符合补偿假设。幼儿在社会权力认知情境下的公平分配行为在性别上无差异。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在权力认知情境下公平分配行为的发展特征安排课程及活动,搭建促进幼儿公平分配行为发展的环境,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公平分配等社会性行为发展。
2020年06期 v.33;No.140 44-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周锬锬;
为了更好探究大学生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如何影响其自我妨碍,为降低大学生自我妨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使用自我妨碍量表(SHS)中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Rosenberg自尊量表(SES)对338名本科生进行随机施测。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中存在自我妨碍的现象,且在年级、性别和出生地上都有显著性的差异;大学生自我妨碍与自尊、自我效能感都存在显著负相关;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对自我妨碍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自尊在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妨碍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2020年06期 v.33;No.140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李翔宇;
技术异化是指人类在利用技术改造、控制自然而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技术以相应的力量反控制人类。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中的自我价值迷失,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能力消解以及社会活动中的自我地位剥夺。技术异化的产生包括技术客体和技术主体两方面的原因,其中客体原因决定了技术异化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而主体原因决定了技术异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消解、控制的。而技术异化消解与控制的核心在于技术主体理性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主体生涯教育、社会交往教育及人文文化教育等方面改变不正确的价值取向以应对技术异化对心理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
2020年06期 v.33;No.140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孙馨;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和持续使得部分公众陷入负面情绪,其中,"焦虑"在不同人群中均有较为强烈的体现。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焦虑论对焦虑的产生和表现、焦虑的作用机制和自我防御机制的详细论述,可以从中分析得出公众对疫情状况的认知偏差、多主体对疫情信息的加工传播和国家心理干预的不足是公众焦虑情绪产生、扩散的主要原因。因此,个人建立适当的自我防御机制、社会进行系统的心理调适和国家提供及时的心理援助刻不容缓,构建多元协同的心理调控体系势在必行。
2020年06期 v.33;No.140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张婧瑶;许亚阁;
道德判断是个人通过使用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解来对他人的行为或能力进行判断和总结的过程。主要从道德判断的发展阶段、相关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工具、相关实证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通过对前人文章的梳理,提出未来的研究应该注重对实验的外部效度、影响道德发展因素之间的多重关系以及道德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2020年06期 v.33;No.140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李睿天;
采用定量分析方法,探讨高职生情绪智力与成就动机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针对高职生情绪智力、成就动机的实证研究,对高职生进行针对性教育。本研究抽取300名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情绪智力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施测。结果表明:高职生情绪智力在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的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在是否为学生干部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职生成就动机在生源地、性别、独生子变量上的差异不显著,在是否为学生干部上有统计学意义;高职生情绪智力与成就动机有显著的相关性。
2020年06期 v.33;No.14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